近日,“青岛大学首创干细胞创可贴”的话题冲上热搜,人民日报等官媒纷纷转发点赞。

青岛大学医学部徐文华教授团队研发出一种能实现皮肤快速再生修复的神奇“创可贴”技术,是全球**依托“4D打印”研发新型干细胞载体并进行创面修复的核心技术。皮肤的大面积灼伤或糜烂不需要进行植皮手术,用这种“创可贴”把干细胞“贴上去”就能实现受损皮肤的快速再生修复。新闻人民日报等官媒纷纷转发点赞。
01传统皮肤修复手段
据统计,国内每年皮肤灼伤人群约有2600万人,皮肤灼伤率为意外受伤的第四位,严重的灼伤将会给伤者及其亲属带来无可量计的身体、心理双重伤害,将会产生长时间的社会、家庭负担。常见的皮肤修复手段主要有两种:植皮手术及使用人工修复材料。
植皮手术
一般会在自身健康皮肤处取下一部分皮肤,用来覆盖切除疤痕的区域,对于那种大面积疤痕组织或者局部纹身不易清洗掉的情况比较有效。手术后,伤口周边会有缝合的印记,取皮的部位会留有疤痕,如果选择皮肤很接近的皮肤植皮,加上缝合技术很好,皮肤成活,那效果比较之前的疤痕要好很多。
弊端:移植来的皮肤极薄,细小的血管往往会发生堵塞,患者经常需要再经过多次痛苦的手术;植皮不久后容易因起皱而隆起,由此产生病人不能合眼、眼球干涩、不能合嘴、整天流口水等。
人工修复材料(人工皮肤)
近20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建立和形成,组织工程的研究正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焦点之一 。而组织工程皮肤产品开发的成功,使人工皮肤的研究实现了质的飞跃,它是由活性细胞接种在支架材料上形成的组织工程化皮肤,有真皮层或同时具有表皮层和真皮层,因此是一种活性生物敷料。
弊端:目前部分人工皮肤应用于临床,但并未被广泛使用;造价昂贵,对普通家庭而言负担较大;存在不耐受的情况。
02干细胞创可贴如何发挥作用
皮肤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强增殖能力的细胞,在人的毛囊组织内大量存在。当皮肤受损、创面较大或难以愈合时(如糖尿病人的皮肤损伤),利用增殖能力强的毛囊干细胞有助于破损创面的修复和愈合。
在皮肤修复的临床治疗中,干细胞必须达到一定数量才能起到较好的修复效果,如何转载更多的干细胞呢?徐文华团队首先想到了3D打印技术。他们利用微纳3D打印系统,把载体材料打印成一个个直径在50纳米到100纳米之间的孔,每个孔可以容纳1到2个干细胞,这样就可以让干细胞均匀分布在载体上。

相比于3D技术,4D技术新增了“时间”这一维度,能够随着时间变化让打印制品的形状发生改变。“这样做,能够让干细胞随着人体体温的变化,从固态演变为凝胶状增加细胞驻留性,可以帮助细胞留在创面上,不易脱落。”徐文华介绍,相比于皮肤损伤的传统修复方法,“4D打印干细胞载体”项目无需手术,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且载体材料来自于天然海洋提取物,费用低廉,还能缩短修复周期。
03未来可能应用于更多场景
这项损伤皮肤修复技术已经授权8项国内外发明专利,PCT国际专利10项。目前,该技术正在进行二期临床试验,将来可能会成功转化上市。并且,徐文华教授团队已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市中心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10余家医疗机构达成合作。该项技术为帮助烧伤患者移植皮肤、解决皮肤灼伤、创面大面积受损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如果能够应用到临床上,将会惠及非常多的患者。
根据研究人员介绍,未来这项技术不仅能够帮助皮肤灼伤患者康复,还能延伸至对糖尿病腿糜烂、角膜碱烧伤患者的治疗。